2019年4月3日,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、市場監管總局、統計局正式向社會發布了13個新職業,引起社會和市場廣泛關注。這13個新職業分別是: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、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、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、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、數字化管理師、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員、電子競技運營師、電子競技員、無人機駕駛員、農業經理人、物聯網安裝調試員、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、工業機器人系統運維員。
這次公布的新職業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領域,而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更是首當其沖排在首位。所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,就是從事與人工智能相關算法、深度學習等多種技術的分析、研究、開發,并對人工智能系統進行設計、優化、運維、管理和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。那么這個崗位究竟要做哪些工作?據悉,這個崗位的主要工作任務包括:分析、研究人工智能算法、深度學習等技術并加以應用;研究、開發、應用人工智能指令、算法;規劃、設計、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芯片等。
近年來,隨著人工智能、物聯網、大數據的廣泛運用,與此相關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我國經濟新的增長點。人工智能工程技術人員、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、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和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4個專業技術類新職業應運而生。《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書》數據顯示,AI相關崗位平均招聘薪資正以每年近8%的速度增長。2017年,人工智能崗位平均招聘月薪已達2.58萬元,遠高于一般技術類崗位。從薪資分布上看,近八成崗位招聘薪資超過每月2萬元,五成職位招聘薪資突破每月3萬元,還有1.9%的企業更是開出5萬元以上月薪吸引頂級人才,而標注的月薪還只是薪酬福利的一部分。
而在許多傳統行業,技術的升級換代正引發傳統職業的變遷,如工業機器人的大量使用,對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系統運維員的需求劇增,使其成為現代工業生產一線的新興職業。需要注意的是,在對新職業的定義和主要工作任務描述中,并不含有對從業人員的學歷層次要求,但是從對主要工作任務的描述中不難看出,新職業所需的人才培養對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均有涉及。我國發展人工智能具有市場規模、應用場景、數據資源、人力資源、智能手機普及、資金投入、國家政策支持等多方面的綜合優勢,人工智能發展前景看好,且“智能紅利”將有望彌補現今人口紅利的不足。
作為人才培養一端的教育領域,如何響應新職業的人才需求?南京新華于今年3月8日發布新專業,其中人工智能應用技術專業排在首位,與時代發展不謀而合。學成之后可以從事Python全棧開發工程師、Python爬蟲、開發工程師、前端開發工程師、大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、人工智能應用工程師等職位。此外,南京新華始終秉承“畢業即就業”的理念,積極與人工智能企業交涉,建立校企合作關系,共同培育符合企業需求、AI智能發展需要人才。